科舉制在不同時期的三級考試制度有所不同。 明清時期確立的三級考試制度為:鄉試(考場在省城,考中后的稱號為舉人,考第一的稱號為解元);會試(考場在京城,考中后的稱號為貢士,考第一的稱號為會元);殿試(考場在宮殿,考中后的稱號為進士,考第一的稱號為狀元)。 宋朝時期形成的科舉三級考試為:鄉試、會試、殿試。鄉試一般在省城、北京和南京舉行,考中者稱為舉人,第一名被稱為“解元”。會試在京城考,考中者被稱為“貢士”,第一名被稱為“會元”。殿試在皇宮舉行,考中者稱為進士。 在明清兩朝,科舉考試共分三級:院試、鄉試、會試和殿試。院試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,考中者為生員(秀才)。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,考中者為舉人,第一名叫解元。會試由禮部主辦,在京城的貢院舉行,考中者為貢士,第一名叫會元。殿試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,考中者為進士。